2月25日,由海南省作家协会、《小小说选刊》杂志、《百花园》杂志联合举办的“2012·中国小小说南方论坛”在琼海举行。来自辽宁、河南、广东、海南的约五十名作家、评论家、文学编辑、出版人,对“小小说”的创作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
方寸之地 空间无限
著名作家韩少功认为,小小说也是大舞台。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许多上班族要在地铁、公交车上花费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作品,靠手机等媒介吸收信息,这就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小小说短小、耐读的特点,很符合当下都市人快速生活的需求。海南省作协主席孔见认为,当下长篇小说泛滥,小说“越写越长”。事实上,小说往长里写容易,往短里写难。篇幅短,对文字的质量要求就更高。
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小小说选刊》《百花园》主编杨晓敏认为,小小说是平民艺术。平民艺术的质朴与单纯,简洁与明朗,加上理性思维与艺术趣味的有机融合,极其本色及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和力,使小说最大限度地还原为平民艺术。在一两千字的篇幅里,所有的艺术手段,只能用来为内容服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小说虽属方寸之地,却能提供出无限的艺术空间。
杨晓敏说,小小说虽然只有20余年的历史,但目前全国有近千家报刊发表小小说,每年的发表量达几万篇。已有上百人因其小小说创作成就而被吸收为中国作协会员,进入省市作协则更多。数十篇小小说作品被选入大中专教材,文学期刊中也有了长期刊载小小说作品的核心刊物。然而,小小说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状,只有把小小说文体置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中去审视,真正接受严格而规范的理论关注,才会营造小小说发展繁荣的良好环境。
借助多媒体求共同发展
湛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理论奖”得主刘海涛说,在今天高科技环境下、特别是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小小说的创作与发展、阅读与欣赏都发生了过去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如今网络上很流行的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课堂都对小小说的发展有影响。微小说、闪小说与小小说可以同步发展并互为借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小小说可以从前两者学到更精萃的技巧;后两者也可以从小小说中学习并探索怎样在文学极限中智慧地表达文学性的方法。
什么样的小小说是好的小小说?陕西画报社策划部主任、首届小小说“金麻雀奖”得主陈毓将小说比作一道菜。语言是小小说的“色”,或诗意丰沛、或老辣洗练、或生动朴实;“香”是文字的品相、情趣、雅俗;“味”是文字的筋骨,包括知识的丰富和思想内涵的深邃等;“形”是布局,也是文本携带的节奏感。以小见大,即精微又辽阔,深沉的意蕴是小小说之“意”,相当于“器具”,有意蕴的小小说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海南“小小说” 立意深耐品读
2月25日下午,论坛还举办了海南作家符浩勇“小小说”作品研讨会,与会者对符浩勇的小小说创作给予充分的肯定。
评论家天井认为,符浩勇的小小说善于从以对人物心灵拷问来剖析当代人面对诱惑时所持的态度,这类作品立意深远,构架微巧,值得品读。并且,符浩勇的小小说善于从现场感观入物,透过精彩情节,催发人性思索。这类作品构思小巧,别致,有震捍力。
海南师范大学毕光明教授认为,符浩勇以数量众多的小小说,营造了独特的艺术世界。他的创作基本都是现实题材,关注的是世道人情,从思想主题看多为道德小说、伦理小说。在变动的时代里,符浩勇更关心的是生活与人性中那些不应该被抛弃的美好的东西。倘有丑与畸变的出现,那它们更反衬出美与恒常形式存在的可贵与难得。
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浩文说,文学创作中的“两难原则”实际上就是把人物置身于道德或法律的困境,让其左支右绌、进退维谷,在此过程中显示人物灵魂挣扎的艰难和情感抉择的痛苦。这种“两难原则”的熟练运用,标志着符浩勇对小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更加自觉与理性的把握。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